【英文名】:Corydalis Bungeanae Herba
【來源】:【植物形態】:多年生或栽培為二年生草本。株高10~40厘米,無毛,微被白粉。地下具細長主根。基生葉和莖下部葉長3~10厘米,具長柄。葉片輪廓卵形,長2~4厘米,2回羽狀全裂,一回裂片2~3對,末回裂片狹卵形至線形,寬0.5~1.2毫米,先端鈍圓或成短突尖,兩面灰綠色,無毛。總狀花序,上有花數要。苞片葉狀,羽狀深裂。花梗長1~2毫米。萼片小,2枚,近三角形,鱗片狀,長1~2毫米,早落。花瓣4,淡紫色,倒卵狀長橢圓形,外2片大,前面1片平展,倒卵狀匙形,先端兜狀,背面具寬翅,后1片先端兜狀,基部延伸成距,距長4.5~6.5毫米,內有2瓣較小,先端連合。蒴果,長圓形,扁平。種子黑色,有光澤,花期4~5月。
【藥材性狀】:皺縮成團,長10~30厘米。主根圓錐形,表面棕黃色。莖細,多分枝,表面灰綠色或黃綠色,具5縱棱,質軟,斷面中空。葉多皺縮破碎,暗綠色或灰綠色,完整葉片二至三回羽狀全裂。花少見,花冠唇形,有距,淡紫色。蒴果扁長橢圓形,呈莢果狀。種子扁心形,黑色,有光澤。氣微,味苦。
【臨床應用】:用量9~15g,煎湯內服,外用適量,煎湯洗患處。用治時疫感冒,咽喉腫痛,疔瘡腫痛,癰疽發背,痄腮丹毒。
【化學成分】:全草含多種生物堿,如消旋的和右旋的紫堇醇靈堿、乙酰紫堇醇靈堿、四氫黃連堿、原阿片堿、右旋異紫堇醇靈堿、四氫刻葉紫堇明堿、二氫血根堿、乙酰異紫堇醇靈堿。
【配伍藥方】:①治麻疹熱毒:苦地丁9克,連翹12克,菊花9克。煎服。(《青海常用中草藥手冊》) ②治水痘:苦地丁6克,甘草3克。水煎服。(南藥《中草藥學》) ③治急性黃疸型肝炎:苦地丁、茵陳各15克。水煎服。(《山西中草藥》) ④治痢疾:苦地丁配火線草、地榆。煎湯服。(《高原中草藥治療手冊》) ⑤治疔瘡腫痛,蜂窩組織炎,丹毒:鮮苦地丁,搗爛外敷;或苦地丁15克,蒲公英30克,連翹、野菊花各15克,黃芩9克,水煎服。(《青島中草藥手冊》) ⑥治指頭感染初起,淋巴管炎(紅絲疔)紅腫熱痛:苦地丁、野菊花各30克。水
【藥理研究】:在體外對甲型鏈球菌、肺炎鏈球菌、卡他球菌、痢疾桿菌、大腸桿菌、綠膿桿菌有抑制作用,對葡萄球菌、八疊球菌亦有抑制作用;對副流感病毒仙臺株有抑制作用。
【藥材性狀】:皺縮成團,長10~30厘米。主根圓錐形,表面棕黃色。莖細,多分枝,表面灰綠色或黃綠色,具5縱棱,質軟,斷面中空。葉多皺縮破碎,暗綠色或灰綠色,完整葉片二至三回羽狀全裂。花少見,花冠唇形,有距,淡紫色。蒴果扁長橢圓形,呈莢果狀。種子扁心形,黑色,有光澤。氣微,味苦。
【性味歸經】:性寒,味苦。歸心經、肝經、大腸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