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烏詳情
中藥名稱:草烏 caowu
中藥別名:草烏頭、斷腸草、土附子、毒公、竹節烏頭、五毒根。
功效作用:祛風、除濕、散寒、止痛。屬祛風濕藥下分類的祛風濕散寒藥。
使用禁忌:生品內服宜慎,老弱及嬰兒慎服,陰虛火旺、各種熱證及孕婦禁服。不宜與半夏、瓜蔞、瓜蔞子、瓜蔞皮、天花粉、川貝母、浙貝母、平貝母、伊貝母、湖北貝母、白蘞、白及同用。
性味歸經:性熱,味辛、苦,有大毒。歸心經、肝經、腎經、脾經。
采收加工:秋季莖葉枯萎時挖,干燥即為生草烏,劇毒,炮制后用。
【英文名】:【來源】:毛茛科植物北烏頭Aconitum kusnezoffii Reichb.的塊根。
【植物形態】:多年生草本。塊根通常為倒圓錐形,外皮黑褐色。莖直立,粗壯。葉互生,葉片堅紙質,卵圓形,兩面均無毛或上面疏被短毛。花序總狀,花萼藍紫色,上萼片盔形,側萼片倒卵狀圓形。瞢葖果。
【藥材性狀】:母根呈長圓錐形,略彎曲,末端尖而長,形如烏鴉頭。頂端常有殘莖或莖痕,表面黑褐色或灰褐色,皺縮有縱皺紋及須根痕,有時具瘤狀突起的側根。氣微,味辛辣麻舌(有毒,嘗時須注意)。
【臨床應用】:內服治療風寒濕痹、肢體關節冷痛、心腹冷痛;外用研末涂敷患處或煎水洗,治療癰疽疥癬。注意:生品內服宜慎,一般炮制后用。反半夏、栝樓、白蘞、白及、川貝母、浙貝母;畏犀角。
【化學成分】:本品主要含劇毒的雙酯類生物堿等化學成分,其中有烏頭堿、次烏頭堿、新烏頭堿、中烏頭堿、3-去氧烏頭堿、北草烏堿、烏胺等成分。
【配伍藥方】:①治寒濕氣,四肢骨節疼痛劇:草烏(煮熟去黑皮,研)、蒼術、甘草各0.3克。共研末,酒調吃。(《云林神般》三分散) ②治腰腿痛、關節炎:草烏4.5克,威靈仙9克,地龍9克,牛膝12克。水煎服。(《青島中草藥手冊》) ③治膝踝關節疼痛,能除風濕,健步:草烏、防風、細辛各等分。為末,擦鞋襪中。(《扶壽精方》膝風方) ④治偏正頭風:白芷(炒)75克,川芎、生甘草、草烏(半生半熟)各30克。上藥共為末。每服3克,細茶或薄荷湯下服便可。(《經驗廣集》上清散) ⑤治心胃攻痛,寒疝,常發不愈:草烏(切片,醋炒)、
【藥理研究】:有抗炎鎮痛作用;能增強腎上腺素對心肌的作用,對抗氯化鈣所致T波倒置,對抗垂體后葉素所致初期的S-T段上升和繼之發生的S-T段下降;還有增強毒毛花苷G對心肌的毒性、抗組胺、局部麻醉等作用。
【藥材性狀】:母根呈長圓錐形,略彎曲,末端尖而長,形如烏鴉頭。頂端常有殘莖或莖痕,表面黑褐色或灰褐色,皺縮有縱皺紋及須根痕,有時具瘤狀突起的側根。氣微,味辛辣麻舌(有毒,嘗時須注意)。
【性味歸經】:性熱,味辛、苦,有大毒。歸心經、肝經、腎經、脾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