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名】:Tamaricis Cacumen
【來源】:【植物形態】:落葉灌木或小喬木,高達5米。枝條紅紫色或淡棕色,小枝細長下垂。葉互生,細小,鱗片狀。總狀花序集成疏散的圓錐花序,頂生于當年生枝端;花小,粉紅色;苞片三角形;萼片5,卵形;花瓣5,雄蕊5枚,生于花盤裂片間;花盤10或5裂;子房1室,花柱3,棍棒狀。蒴果小,常3瓣裂。種子密生毛。花期7~9月,果期8~10月。
【藥材性狀】:枝條呈細圓柱形,直徑0.5~1.5毫米。表面灰綠色,有多數互生的鱗片狀小葉。質脆,易折斷。稍粗的枝表面紅褐色,葉片常脫落而殘留突起的葉基,斷面黃白色,中心有髓。氣微,味淡。
【臨床應用】:用量3~6克,水煎服;外用適量,煎湯擦洗。用治麻疹不透、風濕痹痛等。
【化學成分】:含檉柳酚、檉柳酮、檉柳醇、β-谷甾醇、胡蘿卜苷、3’,4’-二甲基槲皮素、硬脂酸、山柰酚-4'-甲醚、槲皮素-3',4'-二甲醚、水楊苷等多種成分。
【配伍藥方】:①治感冒,發熱,頭痛:西河柳、薄荷各9克,荊芥6克,綠豆衣9克,生姜3克,水煎服。(《青島中草藥手冊》) ②治風濕痹痛:西河柳、虎杖根、雞血藤各30克。水煎服。(《浙江藥用植物志》) ③治痞:西河柳煎湯,露一宿,至五更飲數次。痞自消。(《衛生易簡方》) ④治酒病:西河柳,不以多少,曬干為細末。每服3克,用酒調下。(《履峻巖本草》)
【藥理研究】:對呼吸系統具有抑制作用;具有護肝作用;抑制細菌生長,尚具有解熱等作用。水煎劑進行藥理試驗,結果證明,有明顯的止咳祛痰作用,對肺炎鏈球菌、甲型鏈球菌、白色葡萄球菌及流感桿菌均有抑制作用。
【藥材性狀】:枝條呈細圓柱形,直徑0.5~1.5毫米。表面灰綠色,有多數互生的鱗片狀小葉。質脆,易折斷。稍粗的枝表面紅褐色,葉片常脫落而殘留突起的葉基,斷面黃白色,中心有髓。氣微,味淡。
【性味歸經】:性平,味甘、辛。歸心經、肺經、胃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