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名】:Citri Reticulatae Semen。
【來源】:【植物形態(tài)】:小喬木,枝葉密茂,刺多,徒長枝的刺長達8厘米。葉色濃綠,質(zhì)地頗厚,翼葉倒卵形,基部狹尖,長1~3厘米,寬0.6~1.5厘米,或個別品種幾無翼葉。總狀花序有花少數(shù),有時兼有腋生單花,有單性花傾向,即雄蕊發(fā)育,雌蕊退化;花蕾橢圓形或近圓球形;花萼5或4淺裂,有時花后增厚,無毛或個別品種被毛;花大小不等,花徑2~3.5厘米;雄蕊20~25枚,通常基部合生成多束。果圓球形或扁圓形,果皮稍厚至甚厚,難剝離,橙黃至朱紅色,油胞大小不均勻,凹凸不平,果心實或半充實,瓢囊10~13瓣,果肉味酸,有時有苦味或兼有特異氣味;種子多且大,常有肋狀棱,子葉乳白色,單或多胚。花期4~5月,果期9~12月。
【藥材性狀】:略呈卵形,長0.8~1.2厘米,直徑0.4~0.6厘米。表面淡黃白色或淡灰白色,光滑,一側有種脊棱線,一端鈍圓,另端漸尖成小柄狀。外種皮薄而韌,內(nèi)種皮菲薄,淡棕色,子葉2,黃綠色,有油性。氣微,味苦。
【臨床應用】:用量3~9克,水煎服,或入丸、散。用治疝氣疼痛,睪丸腫痛,乳癰乳癖。
【化學成分】:各種橘核都含脂肪油、蛋白質(zhì),其苦味成分為黃柏內(nèi)酯和鬧米林。
【配伍藥方】:①治㿗疝,卵核腫脹,偏有大小,或堅硬如石,或引臍腹絞痛,甚則膚囊腫脹,或成瘡毒,輕則時出黃水,甚則成癰潰爛:炒橘核、海藻、昆布、海帶、炒川楝子、桃仁(麩炒)各一兩,厚樸(姜汁炒)、木通、枳實(麩炒)、炒延胡索、桂心、木香各半兩。為細末,酒糊為丸,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空腹鹽酒或鹽湯送下。(《濟生方》橘核丸) ②治癀疝腫痛之初起者:橘核一錢半,桃仁五十枚,梔子一錢,川烏、吳茱萸各五分。各炒,為粗末,水煎服。(《雜病源流犀燭》) ③治婦女乳房起核,乳癌初起:青橘葉、青橘皮、橘核各15克。以黃
【藥理研究】:1.解熱,用橘核煎劑給實驗性發(fā)熱的家兔灌胃(10克/公斤體重),有一定的解熱作用,但較安基比林緩慢。2.對平滑肌,用橘核煎劑及浸劑對家兔的腸肌和子宮均有興奮作用。3.抑菌,在抑菌試驗中,對結核桿菌中度敏感。4.鎮(zhèn)痛,用橘核對小白鼠(當用10克/公斤劑量時)未見有直接的鎮(zhèn)痛作用。
【藥材性狀】:略呈卵形,長0.8~1.2厘米,直徑0.4~0.6厘米。表面淡黃白色或淡灰白色,光滑,一側有種脊棱線,一端鈍圓,另端漸尖成小柄狀。外種皮薄而韌,內(nèi)種皮菲薄,淡棕色,子葉2,黃綠色,有油性。氣微,味苦。
【性味歸經(jīng)】:性平,味苦。歸肝經(jīng)、腎經(jī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