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名】:Sanguisorbae Radix。
【來源】:【植物形態】:多年生草本,高30~120厘米。根粗壯,多呈紡錘形,稀圓柱形,表面棕褐色或紫褐色,橫切面黃白色或紫紅色。莖直立,有棱,無毛或基部有稀疏腺毛。基生葉羽狀復葉,小葉4~8對,卵形或長圓狀卵形,長1~7厘米,寬0.5~3厘米,先端圓鈍稀急尖,基部心形至微心形,邊緣有粗大圓鈍稀急尖的鋸齒;莖生葉較小,近無柄;基生葉托葉膜質,莖生葉托葉大,草質,半卵形,外側邊緣有銳鋸齒。穗狀花序橢圓形、圓柱形或卵球形,長1~3厘米;苞片2;萼片4,紫紅色;雄蕊4枚,與萼片近等長或稍短;柱頭頂端擴大,盤形,邊緣有流蘇狀乳頭。瘦果包被在宿萼內,外面有4棱。花果期7~10月。
【藥材性狀】:不規則紡錘形或圓柱形,稍彎曲或扭曲,長5~25厘米,直徑0.5~2厘米。表面灰褐色、棕褐色或暗紫色,粗糙,有縱皺紋,橫裂紋及支根痕。質硬,斷面較平坦,粉紅色或淡黃色,木部灰褐色或淡黃色,略呈放射狀排列。切片不規則圓形或橢圓形,厚0.2~0.5厘米;切面紫紅色或棕褐色。無臭,味微苦澀。
【臨床應用】:用量9~15克,水煎服,外用適量,研末涂敷患處。用治便血、痔血、血痢、崩漏、水火燙傷、癰腫瘡毒。
【化學成分】:含地榆苷Ⅰ、沒食子酸、地榆素、1,2,6-三沒食子酰-β-D-葡萄糖、地榆苷Ⅱ,苷元19-α-羥基熊果酸。另含地榆糖苷、槲皮素-3-半乳糖-7-葡萄糖苷、山柰酚、槲皮素、地榆皂苷A、地榆皂苷B、地榆皂苷E、苷元熊果酸,以及兒茶素等成分。
【配伍藥方】:治燙火傷:急用地榆磨油如面,麻油調敷,其痛立止;如已起皰,則將皰挑破放出毒水,然后敷之,再加干末撒上,破損者亦然。(《外科證治全書》) ②治胃潰瘍出血:生地榆9克,烏賊骨15克,木香6克。水煎服。(《寧夏中草藥》) ③治原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生地榆、太子參各30克,或加懷牛膝30克,水煎服,連服2月。(《全國中草藥新療法資料展覽會選編》) ④治外傷出血:地榆炭研細末,外敷患處。或配茜草、白及、黃芩,研末外用。(《陜甘寧青中草藥選》) ⑤治赤白帶下:地榆60克,米醋一升,煮十余沸去滓,食前熱服一合
【藥理研究】:藥理研究,有止血作用,可使創面滲出液減少,抗感染,有利于燙傷創面愈合。此外,尚有降壓、止吐、治療急性肝損傷和對抗氧化氫誘發的溶血等作用。
【藥材性狀】:不規則紡錘形或圓柱形,稍彎曲或扭曲,長5~25厘米,直徑0.5~2厘米。表面灰褐色、棕褐色或暗紫色,粗糙,有縱皺紋,橫裂紋及支根痕。質硬,斷面較平坦,粉紅色或淡黃色,木部灰褐色或淡黃色,略呈放射狀排列。切片不規則圓形或橢圓形,厚0.2~0.5厘米;切面紫紅色或棕褐色。無臭,味微苦澀。
【性味歸經】:性微寒,味苦、酸、澀。歸肝經、大腸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