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鑒定中藥材名】烏藥
【藥材來源鑒定】本品為樟科植物烏藥Lindera aggregata(Sims)Kosterlm.的干燥塊根。此藥材表面常呈烏棕色,故名烏藥。
【藥材歷史考證】烏藥的始載本草為《日華子本草》?!堕_寶本草》謂烏藥曰:“生嶺南邕、容州及江南。樹生似茶,高丈余。一葉三椏,葉青陰白,根色黑褐,作車轂形,狀似山芍藥根,又似烏樟根,自余直根者不堪。一名旁其。八月采根。”《本草圖經(jīng)》曰:“今臺州、雷州、衡州亦有之。以天臺者為勝。木似茶損,高五七尺,葉微圓而尖,作三椏,面青背白。五月開細(xì)花,黃白色,六月結(jié)實。如山芍藥根而有極粗大者,又似釣樟根。然根有二種,嶺南者黑褐色而堅硬,天臺者白而虛軟,并八月采根。以作車轂,形如連珠狀者佳。”李時珍曰:“吳、楚山中極多,人以為薪。根、葉皆有香氣,但根不甚大,才如芍藥爾。嫩者肉白,老者肉褐色。其子如冬青子,生青熟紫,核殼極薄。其仁亦香而苦。”根據(jù)以上本草所述考證,與現(xiàn)今藥用烏藥相符。至于以上《開寶本草》所載文字,根據(jù)《證類本草》標(biāo)明“今注”考證,應(yīng)出自《開寶本草》;但《本草綱目》謂其出自陳藏器《本草拾遺》。值得注意的是,《本草綱目》在烏藥條下也注明出自“宋開寶”??梢姟侗静菥V目》關(guān)于該文的出處前后自相矛盾,難以為據(jù)。
【植物形態(tài)鑒定】常綠灌木或小喬木,高可達(dá)5m。根呈紡錘狀或結(jié)節(jié)狀膨大。幼枝青綠色,具縱向細(xì)條紋,密被金黃色絹毛,后漸脫落,老時無毛,干時褐色。葉互生,葉片革質(zhì)或近革質(zhì),卵形、寬橢圓形至近圓形,通常長2.7~5厘米,寬1.5~4厘米,有時長達(dá)7厘米,頂端長漸尖或尾尖,基部圓形,上面綠色而有光澤,下面蒼白色,幼時密被棕褐色柔毛,后漸脫落,偶見殘存斑塊狀黑褐色毛片,兩面有小凹窩,三出葉脈,全緣;葉柄長0.5~1厘米。花單性,雌雄異株,傘形花序腋生,無總梗,常6~8個花序集生于1~2毫米長的短枝上,每花序一般有7朵花,并有1苞片;花被片6,黃色或黃綠色;雄花被片長約4毫米,能育雄蕊9,退化雄蕊壇狀;雌花被片長約2.5 毫米,子房被短毛。核果卵形或近圓形,長6~10毫米,直徑4~7毫米?;ㄆ?~4月,果期5~11月。
【藥材性狀鑒定】本品多呈紡錘狀,略彎曲,有的中部收縮成連珠狀,長6~15厘米,直徑1~3厘米。表面黃棕色或黃褐色,有縱皺紋及稀疏的細(xì)根痕;質(zhì)堅硬。切片厚0.2~2毫米,切面黃白色或淡黃棕色,射線放射狀,可見年輪環(huán)紋,中心顏色較深。氣香,味微苦、辛,有清涼感。質(zhì)老、不呈紡錘狀的直根,不可供藥用。
【藥材顯微鑒定】本品粉末黃白色。淀粉粒甚多,單粒類球形、長圓形或卵圓形,直徑4~39微米,臍點叉狀、人字狀或裂縫狀;復(fù)粒由2~4分粒組成。木纖維淡黃色,多成束,直徑20~30微米,壁厚約5微米,有單紋孔,胞腔含淀粉粒。韌皮纖維近無色,長梭形,多單個散在,直徑15~17微米,壁極厚,孔溝不明顯。具緣紋孔導(dǎo)管直徑約至68微米,具緣紋孔排列緊密。木射線細(xì)胞壁稍增厚,紋孔較密。油細(xì)胞長圓形,含棕色分泌物。
【生境分布】生于向陽坡地、山谷或疏林、灌叢中。分布于湖南、廣東、廣西、浙江、安徽、福建、江西、臺灣等省區(qū)。
【采集加工】全年均可采挖,除去細(xì)根,洗凈,趁鮮切片,曬干,或直接曬干。
【飲片炮制】除去雜質(zhì);未切片者,除去細(xì)根,大小分開,浸透,切薄片,干燥。
【性能功用】辛,溫。歸肺經(jīng)、脾經(jīng)、腎經(jīng)、膀胱經(jīng)。順氣止痛,溫腎散寒。用于胸腹脹痛,氣逆喘急,膀胱虛冷,遺尿尿頻,疝氣,痛經(jīng)。內(nèi)服:3~9克,水煎服。
【附注】置陰涼干燥處貯藏,防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