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材來源】滑石為單斜晶系礦物滑石Talcum,主含含水硅酸鎂。全年可采,采挖后,除去泥沙及雜石。
【古代炮制方法】南北朝有牡丹皮制:凡使,先以刀刮,研如粉,以牡丹皮同煮一伏時,出,去牡丹皮,取滑石,卻用東流水淘過,于日中曬干,方用(《雷公》)。唐代有“細研如粉”(《千金翼》)、“煉之如膏”(《新修》)的方法。宋代有水飛:“水研如泔,揚去粗者存細者,瀝干更研無聲乃止”(《蘇沈》);另有炒法(《博濟》);“火煅通赤”(《總微》)等。明代尚有燒、“火煨煅,去火毒”(《普濟方》)等方法。明、清尤尚生用。
【現代炮制方法】
1、滑石:取原藥材,除去雜石,洗凈,干燥,搗碎。
2、滑石粉:取凈滑石,碾成細粉;或取滑石粗粉,加水少量,碾磨至細,再加適量清水攪拌,傾去上層混懸,下沉部分再按上法反復操作數次,合并混懸液,靜置沉淀,傾去上清液,將沉淀物曬干后再研細粉。
【飲片性狀】滑石為不規則小塊,略具纖維構造,有的呈明顯的薄層狀。白色或略顯鴨蛋青色或略帶紅色調,色澤較均勻,表面不平坦,具珍珠光澤或絹絲光澤。手摸之有光滑和微涼的感覺。易砸碎,無吸水性,不粘舌,密度為2.6~2.8克/立方厘米,粉末染指。無臭無味。滑石粉為白色或青白色粉末,質細膩,手捻有滑潤感。
【質量標準】滑石粉酸堿度應顯中性。水中可溶物遺留殘渣不得超過0.1%。酸中可溶物遺留殘渣不得超過2.0%。熾灼失重,減失重量不得超過5.0%。鐵鹽含量應符合《中國藥典》規定。
【炮制目的】滑石味甘、淡,性寒。歸胃經、膀胱經。具有利水通淋,清解暑熱,祛濕斂瘡的功能。
滑石多生用,水飛后使藥物達到極細和純凈,便于內服和外用。內治小便不利,淋瀝澀痛,暑濕煩渴,濕熱水瀉;外治濕疹,痱子。
【應用選擇】
1、淋瀝澀痛常與車前子、瞿麥、蔚蓄、梔子仁、炙甘草、木通、煨大黃同用,功能清熱瀉火,利水通淋,治口干咽燥,口舌生瘡,咽喉腫痛,及小便赤澀或癃閉不通,熱淋,血淋等,如八正散(《局方》)。
2、石淋配伍海金沙、金錢草、木通等,功能化石利水通淋,可治石淋。
3、暑熱泄瀉常與甘草同用,功能清暑利濕,治暑熱身倦,口渴泄瀉,如六一散(《中國藥典》);配伍甘草、朱砂為益元散(《中國藥典》),用于感受暑濕,身熱心煩,口渴喜飲,小便短赤。配伍杏仁、薏苡仁、白蔻仁、半夏、通草、厚樸,功能疏利氣機,宣暢三焦,治暑溫,胸悶,氣機不暢,如三仁湯(《條辨》)。
4、濕瘡、濕疹本品可單用或配伍枯礬、黃柏等為末,撒布患處;或與薄荷、甘草等配伍制成痱子粉,可治痱子。
【現代研究】X射線衍射分析結果表明,滑石除主礦物滑石外,可含少量(<10%)水菱鎂礦、水鎂石等;黏土質滑石則以水云母質黏土為主,含少量石英等礦物。日本市售滑石是由硅石(石英)、多水高嶺土、透長石及其他微量成分組成的混合物,與正倉院保存的滑石成分不同。
【附】文獻摘錄:“研細,以水飛凈,服下方得滑通。”(《蒙筌》)“揀去粗者,擇細膩者研為極細末,水飛入藥,今粗人煎湯皆不作效。”(《粹言》)
【總結】滑石始載于《神農本草經》。歷代所用的滑石既有滑石,也有黏土質滑石。按照現代使用習慣,南方多數為黏土質滑石,北方則為滑石,兩者療效是否相同,尚有待總結研究。滑石炮制早在南北朝時有用丹皮制法,滑石善解陽明胃熱,丹皮能除“瘀血留舍腸胃”,兩者同制可協理腸胃瘀血積熱,以增強療效。宋代始見水飛法,以“研極細”,有利于成分的溶出,除去可溶性的砷鹽,使藥物純凈。宋代還有火煅、炒等加熱操作,根據當時燃料情況,煅制的溫度對滑石結構不會有影響。明、清至今尤尚水飛生用,這也是通過實踐總結出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