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材來源】蛋黃油為雉科動物家雞Gallus gallus domesticus Brisson的蛋經煮熟后的蛋黃熬制而成的加工品。
【古代炮制方法】唐代有煮蛋取黃熬令黑(《千金》),炒取油(《日華子》)。宋代有“煮熟雞子黃,炒令油出(《急救》)。”
【現代炮制方法】將雞蛋煮熟,單取蛋黃置鍋內,用文火加熱,炒至水分除盡后改用武火熬制,直至蛋黃油出盡為止,濾盡蛋黃油裝瓶。
【飲片性狀】蛋黃油為油狀液體,具青黃色熒光。
【炮制目的】蛋黃油具有清熱解毒的功能,可用于燒傷,皮膚潰瘍,濕疹,頭瘡,耳膿等癥。將蛋黃熬制成蛋黃油,變食品為藥品,產生新的藥效。
【應用選擇】常用于燒傷,瘡瘍已潰,濕疹、膿耳、頭瘡等癥,發揮其清熱解毒的功效。取蛋黃油加頭發適量,置鐵鍋內炒熬成膏,具有養陰清熱,去腐生肌,收口斂瘡的功效,治療皮膚損傷,化療藥溢出造成皮膚損傷性潰瘍,營養不良性潰瘍,瘡面久不愈合,褥瘡,瘺管,淺表皰疹及綠膿桿菌感染等取得滿意的療效。
【現代研究】將蛋黃置磁器或鐵器上,在280℃前后,得油狀物。按常法分成酸性部分和堿性部分,研究抗真菌作用,結果堿性部位作用強。有效成分為納爾哈爾滿,哈爾滿等β- 咔啉類。還分離得3-12烷基、3-13烷基和3-四烷基-吡啶,2-異丙基和2-異丁基-氮雜吲哚和2-壬基-5,6,7,8,-四氫喹啉。活性成分為3-烷基吡啶,R具C10及C12的側鏈抑菌作用強。將蛋黃油干餾物的堿性部位做成鹽酸鹽后,氯仿可溶部分分離得烷基苯并咪唑對須發癬菌、石膏樣發癬菌、趾間發癬菌等具有顯著的抑菌作用。對三種不同炮制品蛋黃油所含磷脂成分進行分析。采用薄層掃描法對磷脂組分進行快速定量分析。結果顯示總磷脂含量(mg/g)CHCl3提取法254.50,烘法15.25,傳統法10.89。其中LPC、SM兩組分除CHCl3提取法少量檢出外,其余二法均未檢出。3種樣品中PE、PA、PI含量依次為烘法>傳統法>CHCl3提取法。
一般認為,動植物不完全燃燒或高溫加熱會引起強致癌物多環芳烴類成分的產生,而B(a)P為多環芳烴類物質中最具代表性的物質。采用熒光薄層掃描法對3種蛋黃油炮制品中苯并(a)芘[簡稱B(a)P]的含量進行了測定,結果表明,3種不同炮制品均含一定量的B(a)P,且傳統法>烘法>氯仿提取法。蛋黃油在臨床上主要用于外用,但目前尚未見到外用物品中B(a)P含量的最低限量報道 研究表明,烘法和干餾法制備的蛋黃油中脂肪油部分沒有明顯區別,而用氯仿提取的蛋黃脂肪油含量明顯低于前兩種方法。采用傳統干餾法、蒸餾法、烘法制備蛋黃油,結果3種方法炮制的蛋黃油出油率依次為:蒸餾法>烘法>干餾法,而3種炮制品中均含有大量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其中Zn的含量遠高于其他元素,Fe以干餾法中為最高,Zn以烘法的含量最高。
【總結】蛋黃油在唐代就有記載,民間一直流傳至今,20世紀50年代有的醫院也作一種治療燙傷的藥物應用,療效顯著。經日本學者研究表明,蛋黃油有顯著的抑制真菌的作用,是值得進一步研究的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