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葉:具有清熱除煩,生津,利尿之功效。用于熱病煩渴,小兒驚癇,咳逆吐衄,小便短赤,口糜舌瘡。
石膏:主治中風寒熱, 有解肌發汗,除口干舌焦,頭痛牙疼等功能,乃祛瘟解熱之良藥。
半夏:具有燥濕化痰,降逆止嘔,生用消癤腫作用,獸醫用以治鎖喉癀。
麥門冬:具有滋陰潤肺,益胃生津,清心除煩之功效。常用于肺燥干咳,肺癰,陰虛勞嗽,津傷口渴,心煩失眠,咽喉疼痛,腸燥便秘。
人參:人參有祛痰、健胃、利尿、興奮等功效,適用于調整血壓、恢復心臟功能、神經衰弱及身體虛弱等癥。
甘草:氣微,味甜而特殊。功能主治清熱解毒、祛痰止咳、脘腹等。
竹葉石膏湯,中醫方劑名,出自《傷寒論》,為清熱劑,別名人參竹葉湯、石膏竹葉湯。具有清氣分熱,清熱生津,益氣和胃之功效。主治傷寒、溫病、暑病余熱未清,氣津兩傷證。
【方劑方歌】
竹葉石膏湯人參,麥冬半夏甘草臨,更加粳米同煎服,清熱益氣養陰津。
【方劑組成】
竹葉6g,石膏50g,半夏(洗)9g,麥門冬(去心)20g,人參6g,甘草(炙)6g,粳米10g。
【功效主治】
竹葉石膏湯有清熱生津,益氣和胃的功效,主治傷寒、溫病、暑病余熱未清,氣津兩傷證。身熱多汗,心胸煩熱,氣逆欲嘔,口干喜飲,氣短神疲,或虛煩不寐,舌紅少苔,脈虛數。
【用法用量】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內粳米,煮米熟,湯成去米,溫服一升,日三服。
【方劑方解】
竹葉石膏湯中竹葉、石膏清透氣分余熱,除煩止嘔為君藥。
人參配麥冬,補氣養陰生津,為臣藥。
半夏和胃降逆止嘔,為佐藥。甘草、粳米和脾養胃,為使藥。
【配伍特點】
半夏性溫,與清熱生津藥配伍使用,消除其溫燥之性,使降逆止嘔的功效增強,使人參、麥冬補而不滯,使石膏清而不寒。本方為清補兩顧之方。
【臨床應用】
臨床應用以身熱多汗、心胸煩熱,氣逆欲嘔,氣短神疲,舌紅少苔,脈虛數為辨證要點。
竹葉石膏湯用于傷寒、暑病、溫病余熱未清、氣津兩傷證。糖尿病的干渴多飲屬胃熱陰傷者。
竹葉石膏湯加減可用于治療乙腦(恢復期)、肺結核、夏季熱等屬于余熱未清,氣津兩傷者。
若胃陰不足,胃火上逆,口舌糜爛,加石斛、天花粉清熱養陰生津;
胃火熾盛,消谷善饑,舌紅脈數者,可加知母、天花粉以增強清熱生津之效;
氣分熱猶盛,可加知母、黃連,增強清熱之力。
【注意事項】
竹葉石膏湯清涼質潤,如內有痰濕,或陽虛發熱,均應忌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