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材來源】黃芪為豆科植物蒙古黃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 (Fisch)Bge var.mongholicus(Bge)Hsiao或膜莢黃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 (Fisch)Bge的干燥根。春、秋季采挖,除去須根及根頭,曬干。
【古代炮制方法】南朝宋時有蒸制(《雷公》)。宋代有蜜炙(《藥證》)、涂蜜炙(《局方》)、蜜湯拌炒(《寶產》)、蜜水浸蒸、鹽蒸(《背疽方》)、鹽水洗(《總錄》)、鹽湯浸(《三因》)、炒制、鹽水拌炒(《婦人》)、鹽水浸火炙(《痘疹方》)、無灰酒浸制或酒煮(《傳信》)等炮制方法。元代有鹽蜜水涂炙(《活幼>;)。明代增加了白蜜合好酒煮如糊(《普濟方》)、酒拌炒(《醫學》)、姜汁炙(《仁術》),米泔拌炒(《準繩》)、桂湯蒸熟(《保元》)等制法。清代新增鹽酒炒(《本草匯》),防風和北五味各別煎湯復制(《新編》),川芎合酒煎制(《從眾錄》),木通、升麻、丹皮、沙參、玉竹、制附子、五味子、防風、蜜糖等九制黃芪(《增廣》),人乳制七次(《拾遺》)。此時,其炮制方法已達20余種。
【現代炮制方法】
1、黃芪:取原藥材,除去雜質,洗凈,潤透,切厚片,干燥。
2、蜜黃芪:取煉蜜加適量開水稀釋后,加入黃芪片拌勻,稍悶,置炒藥鍋內,用文火加熱,炒至深黃色,不粘手為度,取出放涼。黃芪片各100千克用煉蜜25千克。
【飲片性狀】黃芪為類圓形或橢圓形的厚片,直徑0.5~2厘米,表面黃白色,內層有棕色環紋及放射狀紋理,外層有曲折裂隙,中心黃色。周邊灰黃色或淺棕褐色,有縱皺。質硬而韌,氣微,味微甜,嚼之有豆腥氣。蜜黃芪形如黃芪片,表面深黃色,周邊表皮黃褐色,滋潤,有光澤,略帶黏性,味甜,有蜜糖香氣。
【質量標準】黃芪水分不得過10.0%,總灰分不得過5.0%,含鉛不得過百萬分之五,鎘不得過千萬分之三,砷不得過百萬分之二,汞不得過千萬分之二,銅不得過百萬分之二十。六六六(總BHC)不得過千萬分之二,滴滴涕(總DDT)不得過千萬分之二,五氯硝基苯不得過千萬分之一。水溶性浸出物不得少于17.0%,含黃芪甲苷不得少于0.040%。毛蕊異黃酮葡萄糖苷不得少于0.020%。炙黃芪含黃芪甲苷不得少于0.030%。
【炮制目的】黃芪味甘,性溫。歸肺經、脾經。具補氣固表,利尿,托毒排膿,斂瘡生肌作用。
生黃芪擅于固表止汗,利水消腫,托毒排膿,多用于衛氣不固,自汗時作,體虛感冒,水腫,瘡瘍難潰等。蜜黃芪益氣補中,多用于氣虛乏力,食少便溏者。
【應用選擇】
1、生用
(1)衛氣不固:常與牡蠣、麻黃根等同用,能固表斂汗,可用于衛氣不固,自汗時作,如牡蠣散(《局方》)。若衛虛肌表不固,易感風寒,常與白術、防風同用,能益衛固表,以御外邪,如玉屏風散(《世醫》)。
(2)風水證:常與防己、白術、甘草同用,能補氣固表,健脾利濕,可用于汗出惡風,身重浮腫,小便不利,如防己黃芪湯(《金匱》)。
(3)癰疽難潰:常與穿山甲、皂角刺、當歸、川芎同用,能托毒排膿,可用于癰疽已成而難潰者,如透膿散(《醫宗》)。倘若癰疽潰后膿水清稀久不收口者,可配伍當歸、肉桂等。亦可用于熱毒未盡,而正氣已虛者,常配伍金銀花、連翹等。
(4)中風后遺證:常與當歸、川芎、赤芍、桃仁、紅花、地龍等活血化瘀藥同用,能行氣活血,可用于肢體麻木,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語言謇澀,如補陽還五湯(《醫林改錯》)。
2、制用
(1)脾胃虛弱:常與人參、升麻、柴胡、白芍等同用,能補中益氣,升陽舉陷,可用于脾胃虛弱,食欲不振,少氣懶言,體倦乏力,或中氣下陷之久瀉脫肛、子宮下垂等,如補中益氣丸(《中國藥典》)。
(2)崩漏:常與當歸、黨參、炒白術等同用,具益氣攝血之功,可用于脾氣失攝,崩漏下血,如歸脾丸(《中國藥典》)。
【現代研究】黃芪含有多糖,從黃芪水提液中,可分得兩種葡聚糖AG-1、AG-2和兩種雜多糖AH-1、AH-2,葡聚糖具有免疫促進作用。黃芪中含有黃酮類物質,其中芒柄花素可能為膜莢黃芪抗菌和雌激素作用的有效成分。黃芪皂苷(三萜皂苷)是其主要成分。β-氨基丁酸可能是黃芪擴張血管和降低血壓的有效成分之一。炮制時其理化性質、藥理作用均有一定影響。
黃芪蜜炙后,其黃酮、氨基酸、谷甾醇、胡蘿卜素和浸出物等成分均有增加,說明黃芪蜜炙確有一定科學道理。現代研究表明,黃芪蜜炙前后其內含成分總磷脂的含量,生黃芪為221.46%~244.12%(mg/g)、而蜜黃芪為215.35%~240.56%(mg/g),生黃芪經蜜炙后其磷脂總量下降1.5%~2.8%,這一結果說明炮制溫度造成了少部分磷脂成分被破壞損失;有關磷脂組分的變化,其中溶血磷脂酰膽堿和磷脂酸的含量比例蜜炙黃芪比生黃芪增高,而磷脂酰膽堿和磷脂酰乙醇胺含量比例蜜炙品較生品有所降低,這與磷脂成分受熱易氧化分解有關。黃芪(內蒙黃芪)中黃芪甲苷的含量,生品與蜜炙品及蜜炙品的不同工藝制品都不一樣。生黃芪的含量為0.0219%,傳統炙制法蜜炙黃芪為0.0082%,新工藝工法(烘制10分鐘)炮制的蜜黃芪為0.0088%,新工藝Ⅱ法(烘制6分鐘)炮制的蜜黃芪為0.0094%。色譜圖顯示,三種蜜炙黃芪在較低的Rf值處均有一條生黃芪沒有的色帶,這說明黃芪經蜜炙后產生了一些極性較大的成分。黃芪甲苷含量明顯降低。作者認為,三種蜜炙黃芪的色譜基本一致,其黃芪甲苷的含量相差不大,改進后的烘制蜜炙黃芪新工藝是可行的。炮制后黃芪中粗多糖含量較生品增加,依次為:酒制>;鹽制>;炒制>;米制>;鹽麩制>;生品。水溶性糖和還原性糖含量以生品最高,炮制后含量降低,各類制法中水溶性糖含量降低率在1%~33%;還原性糖含量降低率為10%~42%。
藥理實驗結果,蜜炙黃芪經70℃或80℃烘制2小時后與傳統蜜炙炒黃芪在LD50、白細胞計數及分類、血紅蛋白含量、免疫器官重量、吞噬指數、碳廓清率、尿量增加等方面,都有相似的結果而無顯著差異,故作者認為用70℃或80℃烘烤2小時的加熱工藝蜜炙黃芪完全可以取代傳統蜜炙黃芪,以利統一工藝標準,便于大規模進行生產。生黃芪和制黃芪水提液的抗氧化作用,研究結果,蜜炙過程不明顯影響黃芪對超氧陰離子自由基(02-)清除作用,但生黃芪對羥自由基(·;0H)和多形核白細胞(PMN)呼吸爆發產生的活性氧的清除作用優于蜜黃芪的水提物。這就提示加熱炮制可部分降低抗氧化作用的能力。從黃芪對氣虛動物模型的保護作用研究看來,蜜炙黃芪組的紅細胞(104/ml)為690~770、白細胞(103/ml)為6.1~11,而生黃芪組的紅細胞為600~640、白細胞為9~20(對照組的紅、白細胞分別為200~400、30~40,正常值775~800、4.5~5.5);結果證明,蜜炙黃芪的補氣作用強于生黃芪;紅細胞在人體內具有能夠通過小于自身直徑的毛細血管的能力,即變形能力。它的大小用紅細胞濾過指數(IF)來反映。從黃芪蜜炙前后對戊二醛損傷的紅細胞的變形能力的保護作用實驗來看,生黃芪組IF下降的百分率為66.6%,而蜜炙黃芪組為90.6%,這說明蜜黃芪對人體受損傷的紅細胞變形能力的保護作用強于生黃芪。因而本研究結果直接證明生品黃芪已具有一定的恢復受損紅細胞的變形能力,而蜜炙以后則更有助于黃芪這一作用的發揮,從而也說明了古人對“黃芪生品用于生肌固表,蜜炙黃芪用于補中益氣”的論述的正確性。通過高效薄層層析對黃芪蜜炙前后皂苷成分的變化分析結果揭示,蜜炙(120℃高溫處理)過程中黃芪皂苷成分一部分產生糖苷鍵的斷裂和乙?;拿撀洹亩C實了蜜黃芪和生黃芪效用上的差別,蜜炙后黃芪補氣效用的增強,可能是由于皂苷成分的脫乙?;吞擒盏乃馑?。
飲片的片型及厚度影響浸出效果,斜片與粉末浸出率較為接近,浸出量最為充分,認為黃芪以斜片入湯劑最為合適。飲片切制.以藥材燙泡5分鐘,常法軟化,切2~3mm的飲片為好。據報道,對不同的炮制方法(蜜炙炒,蜜炙烘)的內蒙黃芪用雙波長薄層掃描法對β-氨基丁酸進行含量測定,結果表明二者之間無顯著差異,為黃芪炮制工藝改革提供了含量分析的依據。
蜜炙黃芪的最佳炮制工藝,通過正交設計實驗,以黃芪甲苷的含量測定為指標,篩選其輔料用量、火候溫度、炮制時間、烘炒方法,結果,以用蜜量為30%、溫度為100℃、烘制時間為30分鐘最佳。用這一最佳炮制工藝炙制的蜜黃芪,其中黃芪甲苷的含量是0.1088%,而生黃芪才0.033%,二者相差3倍多。在黃芪的炙制過程,有人用的蜜是煉蜜與稀釋水之比為2:1,悶潤時間3小時,在90℃溫度條件下烘制3小時,用蜜量同《中國藥典》規定,所得蜜黃芪外觀色澤金黃,均勻,無焦斑,質地松脆,不粘手,細菌總數300(炒炙品其數為2800),還原糖含量為11.0%(炒炙品為7.2%),貯存過程中的霉變、蟲蛀情況均優于傳統的蜜炙法。
采用正交設計法,以黃芪甲苷為指標,優選出微波法炮制蜜炙黃芪的最佳工藝條件為:微波火力100%,加熱時間4分鐘,加蜜量25%。
【附】
1、近代炮制方法還有清炒、米炒、酒炙、鹽炙、麩炒后鹽湯制等。
2、文獻摘錄黃芪“二斤,洗凈,切片,烘干。第一次用木通二兩煎水泡一夜,曬干;二次升麻一兩,照前;三次丹皮二兩四錢,照前;四次沙參三兩五錢,照前;五次玉竹四兩六錢,照前;六次制附子一兩,照前;七次五味二兩,照前;八次防風二兩,照前;九次蜜糖三兩拌炒,制完蒸過,七日可服。”(《增廣》)“生用治癰疽,蜜炙補虛損。”(《蒙筌》)“古人制黃芪多用蜜炙,愚易以酒炙,既助其達表,又行其泥滯也,若補腎及崩帶淋濁中,須鹽水炒之。”(《通玄》)
【總結】從古代文獻知,黃芪開始是蒸熟用,宋代有蜜制,有蜜水拌炒,有蜜涂炙,還有酒制、鹽制,明代發展有米泔水炒,并有九制黃芪,“與人參同功,氣虛者服之最佳”。明、清時期,對黃芪的炮制方法和目的均有較多的發揮,如瘡瘍生用,補中益氣蜜炙,下虛補腎鹽炙,實腠理固表酒炙,這些炮制理論,從古到今一直指導著臨床應用,并經臨床實踐證實是正確的,但是應進一步以傳統理論為指導,應用現代科學手段進行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