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白毛藤主要是體現(xiàn)在中醫(yī)方面,白毛藤俗名又叫做天燈籠、排風。它主要是有補中益氣,久服能夠輕身延年的功效。在中醫(yī)方面認為,白毛藤具有清熱、利濕、祛風、解毒的功效,可以治療瘧疾、黃疸、淋病、風濕性關(guān)節(jié)痛等疾病。白毛藤的功效與作用非常的廣,應用起來也是比較的安全。它的價值也非常的大。如果有這方面的問題,可以采用白毛藤進行治療。它主要是輔助用藥,絕對不能把它當做根本性的治療對待。
①治黃疸初起:白毛藤、神仙對坐草、大茵陳、三白草、車前草各等分。白酒煎服。(《百草鏡》)
②治肝硬化初期:鮮白英一至三兩,水煎服。(《福建中草藥》)
③治風痛:桑黃二兩,白毛藤二兩。切碎,用紹興原壇酒六斤,煎三炷香。每日服一飯碗。(《楊春涯經(jīng)驗方》)
④治風濕關(guān)節(jié)痛:排風藤一兩,忍冬一兩,五加皮一兩。好酒一斤泡服。(《貴陽民間藥草》)
⑤治婦女白帶:白毛藤煎汁,燒小公雞或桂圓,連汁食。(《浙江民間草藥》)
⑥治小兒肝熱:鮮白英五錢,水煎服。(《福建中草藥》)
⑦治風火赤眼:白英鮮葉搗爛,調(diào)入乳外敷眼險。(《福建中草藥》)
⑧治療瘡腫毒:鮮白毛藤全草四兩,燉服。另以鮮葉搗爛敷患處。(《閩東本草》)
①《本經(jīng)》:"主頭禿惡瘡熱氣,疥瘙痂癬蟲。"
②陶弘景:"葉作羹飲,甚療勞。"
③《本草拾遺》:"主煩熱,風疹,丹毒,瘧瘴,寒熱,小兒結(jié)熱。"
④《開寶本草》:"別本注,莖葉煮粥極解熱毒。"
⑤《百草鏡》:"除骨節(jié)風濕痛。"
⑥王安卿《采藥志》:"活血追風生血,治鬼箭有效。"
⑦《綱目拾遺》:"止血淋,瘧,疝氣。汁滴耳中,止膿不干。治疬癖,用煮牛肉精者食之。"清濕熱,治黃疸水腫,小兒蛔結(jié)腹痛。"
⑧《植物名實圖考》:"治腰痛。"
⑨《分類草藥性》:"治驚風,咳嗽。"
⑩《藥材學》:"清熱解毒。治惡瘡,漆瘡。"
⑨治疥瘡:白毛藤全草一兩至一兩五錢(干的八錢至一兩二錢)。和肥豬肉六兩,酌加水煎,分兩次吃下。(《福建民間草藥》)
藥名:白毛藤
別名:蜀羊泉、谷菜、鬼目草、白草、排風、白幕、鬼目菜、天燈籠、和尚頭草、望冬紅、酸尖菜
功效作用:清熱,利濕,祛風,解毒。治瘧疾,黃疸,水腫,淋病,風濕關(guān)節(jié)痛,丹毒,疔瘡。
毒性: 有毒(一說無毒)
歸經(jīng): 膽經(jīng)、肝經(jīng)、腎經(jīng)
藥性: 寒
藥味: 甘、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