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很多朋友都想知道烏藥能治療什么疾病?烏藥的功效作用是什么?烏藥具有行氣止痛,溫腎散寒?以下搜藥網小吧給大家講解下烏藥的功效和作用吧,希望對大家健康有幫助
1.天臺烏藥散(《醫學發明》),行氣疏肝,散寒止痛,治寒凝氣滯的小腸疝氣,少腹引控睪丸而痛,偏墜腫痛,痛經。
2.暖肝煎(《景岳全書》),用于肝腎陰寒,小腹疼痛,疝氣等。
3.四磨湯(《濟生方》),行氣降逆,寬胸散結,治七情所傷,肝氣郁結所致胸膈煩悶,上氣喘急,心下痞滿,不思飲食。
4.烏藥順氣散(《赤水玄珠》),行氣寬胸,治七情憂思所致的脹滿痞塞之證。
5.排氣飲(《沈氏尊生方》),行氣消滯,治產后逆氣,食滯脹痛。
6.縮泉丸(《婦人良方》),溫腎祛寒,縮尿止遺,主治下元虛冷,小便頻數,小兒遺尿。
7.五磨飲子(《醫方集解》),順氣行滯。
8.六磨湯(《證治準繩》),順氣行滯,調理肝脾,通便導滯,治情志失和,肝脾之氣郁結導致大便秘結,欲便不得,噯氣頻作胸脅痞滿,腹中脹痛,納食減小。
9.膈下逐瘀湯(《醫林改錯》),祛瘀軟堅,兼調脾胃,治氣血凝結,脈絡阻塞,血瘀日甚所致腹部積塊,硬痛不移,面黯消瘦,納減乏力,時有寒熱,月事不行。
10.《本草衍義》:“烏藥和來氣少,走泄多,但不甚剛猛,與沉香同磨作湯,治胸腹冷氣,甚穩當。”
11.《藥品化義》:“烏藥,氣雄性溫,故快氣宣通,疏散凝滯,甚于香附。外解表而理肌,內寬中而順氣。以之散寒氣,則客寒冷氣自除;驅邪氣則天行疫瘴即卻;開郁氣,中惡腹痛,胸膈脹痛,頓然可減;疏經氣,中風四肢不遂,初產血氣凝滯,漸次能通,皆藉其氣雄之功也。”
12.《本草求真》:“凡一切病之屬于氣逆,而見胸腹不快者,皆宜用此。功與木香、香附同為一類。但木香苦溫,入脾爽滯,每于食積則宜;香附辛苦入肝膽二經,開郁散結,每于憂郁則妙。此則逆邪橫胸,無處不達,故用以為胸腹逆邪要藥耳。”
【藥名】烏藥
【藥性】辛,溫。歸肺、脾、腎、膀胱經。
【功效】行氣止痛,溫腎散寒。
【應用】
1.寒凝氣滯之胸腹諸痛證。本品味辛行散,性溫祛寒,入肺而宣通,入脾而寬中,故能行氣散寒止痛。治胸腹脅肋悶痛,常配香附、甘草等同用,如小烏沉湯(《和劑局方》),也可與薤白、瓜蔞皮、延胡索等同用;若治脘腹脹痛,可配伍木香、青皮、莪術等,如烏藥散(《圣惠方》),也可與香附、木香、陳皮等同用;治寒疝腹痛,多與小茴香、青皮、高良姜等同用,如天臺烏藥散(《醫學發明》);若寒凝氣滯痛經,可與當歸、香附、木香等同用,如烏藥湯(《濟陰綱目》)。
2.尿頻,遺尿。本品辛散溫通,入腎與膀胱而溫腎散寒,縮尿止遺。常與益智仁、山藥等同用,治腎陽不足、膀胱虛冷之小便頻數、小兒遺尿,如縮泉丸(《校注婦人大全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