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材來源】瓜蔞子為葫蘆科植物栝樓Trichosanthes kirilowii Maxim或雙邊栝樓Trichosaruhes rosthornii Harms的干燥成熟種子。秋季采摘成熟果實,剖開,取出種子,洗凈,曬干。
【古代炮制方法】宋代用清炒、炒令香熟(《證類》)的方法。明代有去殼膜微炒(《品匯》),乳汁炒香、制霜(《蒙筌》),蛤粉炒(《醒齋》)等法。清代有焙制(《握靈》)、炒制(《必用》)、麩炒(《治裁》)等炮制方法。
【現代炮制方法】
1、瓜蔞子:取原藥材,除去雜質及干癟的種子,洗凈,干燥。用時搗碎。
2、炒瓜蔞子:取凈瓜蔞子,置炒制容器內,用文火加熱,炒至微鼓起,取出晾涼。用時搗碎。
3、瓜蔞子霜:取凈瓜蔞仁,碾成泥狀,用布包嚴后蒸至上氣,壓去油脂,碾細。
【飲片性狀】瓜蔞子呈扁平卵圓形或扁平橢圓形,長12~15毫米,寬6~10毫米,厚約4毫米;表面淺棕色或棕褐色,光滑,沿邊緣有一圈明顯的溝紋;頂端較尖,有種臍,基部鈍圓或較狹;種皮堅硬,內種皮灰綠色,膜質;子葉2片,黃白色,肥厚,富油性;氣微味淡。雙邊瓜萎子較大而扁,長15~19毫米,寬8~10毫米,厚約2.5毫米;表面棕褐色,溝紋明顯而環邊較寬,頂端平截。炒瓜萎子表面微黃色。瓜蔞子霜為松散的粉末,黃白色。
【質量標準】瓜蔞子水分不得過10.0%,總灰分不得過3.0%,含3,29-二苯甲酰基栝樓仁三醇不得少于0.080%。
【炮制目的】瓜蔞子味甘,性寒。歸肺經、胃經、大腸經。具有潤肺化痰,滑腸通便的功能。
生瓜蔞仁寒滑之性明顯,長于清肺化痰,滑腸通便。常用于痰熱咳嗽,痰熱結胸,腸燥便秘。炒瓜萎子寒性減弱,能理肺化痰,用于痰濁咳嗽。瓜蔞子霜功專潤肺祛痰,但滑腸作用顯著減弱,且能避免惡心、腹瀉。用于肺熱咳嗽,咯痰不爽,大便不實的患者。
【應用選擇】
1、生用
(1)痰熱咳嗽:常與桑白皮,茯苓、浙貝母、黃芩等配伍,用于咳嗽痰稠黃,發熱,胸悶,具有清熱化痰之功,如清金化痰丸(《統旨方》)。兼有大便干結者尤為適宜。
(2)痰熱結胸:可與小枳實、小川連、仙半夏、生川軍等配伍,用于胸膈痞滿而痛,大便秘結,脘腹脹滿,能清熱化痰,瀉火通便,如陷胸承氣湯(《通俗傷寒論》)。
(3)腸燥便秘:尤其適于熱痰內阻,口干煩渴,便秘,取其潤腸兼清痰熱的作用。常與火麻仁、桃仁、柏子仁等同用。
2、制用
(1)炒瓜蔞子:痰濁咳嗽:常與半夏、陳皮、炒白芥子、紫菀、款冬花等同用,能理肺氣,化痰濁,用于痰濁阻肺,氣失宣降,咳嗽胸悶,咯吐白沫等。亦可用于痰熱咳嗽而熱不盛者。
(2)瓜蔞子霜:咳嗽便溏:常與川貝母、馬兜鈴、黃芩、訶子肉等同用,具有瀉肺火,化熱痰的作用,卻無滑腸之弊,可用于肺虛痰火,大腸虛滑,咳嗽痰黃,口干咽痛,大便溏泄者。若見肺有燥熱,咳嗽痰少,咽喉干燥,又見脾虛不運,大便不實者,可與北沙參、麥冬、山藥、白芍、炒扁豆等同用,具有清熱潤肺,和中益脾的作用。
【現代研究】以瓜萎子中3,29-二苯甲酰基栝樓仁三醇為指標,建立了HPLC法測定條件,對瓜蔞子、炒瓜蔞子、麩炒瓜蔞子、蛤粉炒瓜蔞子、蜜炙瓜蔞子、瓜蔞子霜、瓜蔞仁、炒瓜蔞仁、瓜蔞子殼中該成分進行了測定,結果3,29-二苯甲酰基栝樓仁三醇的質量分數大小依次為:瓜蔞仁>炒瓜蔞仁>瓜蔞子>炒瓜蔞子>麩炒瓜蔞子>蛤粉炒瓜蔞子>蜜炙瓜蔞子>瓜蔞子霜>瓜蔞子殼。結論瓜蔞子和炒瓜蔞子是較佳的瓜蔞子飲片,這與瓜蔞子臨床應用現狀是相符合的。
【附】
1、近代的炮制方法還有炒焦、麩炒、蜜炙等。
2、文獻摘錄“取子炒,去殼去油用”(《入門》)。“剝殼用仁,滲油,只一度,免人惡心,毋多炙,失藥潤性”(《蒙筌》)。
【總結】炒瓜蔞子從宋代開始,歷代都較常用,并被《中國藥典》采用。瓜蔞子霜始見于明代的炮制文獻,至今亦用,曾被1963年版《中國藥典》收載。蜜制瓜蔞子古代文獻未見記載,為近代部分地區的一種炮制方法。現今仍以生瓜蔞子和炒瓜蔞子最常用。古代的蛤粉炒法現在雖已不用,但從中醫角度分析,該法既增強瓜蔞子化痰止咳作用,又能除去部分油脂,減輕或消除滑腸的副作用,有研究的價值。
生瓜蔞子有油悶氣,有的病人服用劑量稍大可引起惡心,炒后氣微香,可避免惡心的副作用,并能提高煎出效果。在臨床應用上,生品與炒制品功效差異不太大,雖然炒瓜蔞子清熱和滑腸作用遜于生品,但清肺化痰和滑腸通便作用仍然較明顯。故一般情況下,二者在應用時區分并不十分嚴格;但在肺、腸燥熱偏盛時,仍以生品為佳。由于炒瓜蔞子氣味較生品為好,作用相似,故以炒制品作為常規給藥。瓜蔞子霜則作用差異較大,雖不滑腸,但清肺熱作用不及生瓜蔞子,潤肺燥作用又不及炒瓜蔞子。